徐丹,IC 设计专业硕士,数字前端工程师,FPGA 图像视频方向,有技术公众号“徐丹 FPGA 之路”,专注于 FPGA、ASIC、硬件描述语言等 IC 领域科技知识科普与分享
写技术自媒体一段时间了,感觉客户们最大的需求就是怎么找工作、怎么保工作、怎么过得好。
我自己是个小人物,大头兵,技术工作者,在适应社会和职场上有一定经验。我做过嵌入式软件测试工程师,质量师,数字电路工程师(FPGA 方向),其实这些工作内容不是我选的,是职场需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,是在我能选的范围内,选了精进 FPGA,在这个岗位上走了不少年,还是挺有收获的。我觉得这算是比较有门槛有需求的职业。
芯片的热潮我的理解,在刚兴起的时候 2018 年左右,我因为有 IC 设计的学历,被要过来搞 FPGA,重新拾起来这项技能。我周围的人有电路出身的,pcb 搞得好,再做 FPGA 乃至 ASIC,有的 linux 搞得好,做技术的流程化,这个也需要人。芯片真正要设计起来,需要很多条件。能感觉到新项目不多了,投资大,只是作为技术储备,慢慢去做。到目前的 2024 年,做 H 型人才。现在处于专业 A,对专业 B 感兴趣。一般人的做法是放弃 A,转到 B,而聪明人是找到 A 和 B 的交叉点,把两个纵深都做好。更通俗的说法是在两个领域有很深的知识,在两个领域的交界处,有非常广泛的知识。
FPGA 比较偏综合应用,它的开发是软件式的,它的工作环境是硬件式的。调试工具复杂多样,研究进去和精深。
需要不断学习间接经验,总结现场的一些常见问题,了解各种标准和要求。文案类的工作不少,不需要头大,有章法的。从软件干回硬件,写文档还是轻松了不少。搞质量师,不要为难,尽可能小成本地满足各类上级的要求,有逻辑,搞定各种文档和会议。
硬件有个最大的问题,兼容性,FPGA 恰恰因为可配置,解决这些兼容的问题,属于项目中闪转腾挪,做弥合的万金油的角色,主要会涉及协议的转换,信号对齐等处理。
像我这样的 FPGA 工程师,主要被投放于现场调试等。因为我软件硬件都干过,感觉 FPGA 硬件类的最大的优势是需要人,经验是有用的,多少抵抗了一些卷学历卷项目经历的风潮。
我是按 mbti 粗测是 intj j 人计划性比较强,硬件相关,越是周末 晚上 吃饭的点越容易报问题,随时要解决。因为你要想到别人这个时侯休息去了,设备腾出来,问题暴露出来,就该你干了。
一开始不适应,心理压力大,后来想到通讯中“中断”的概念,fifo 中压栈出栈的概念,能让人适应突发等事情。吃着饭、睡觉前也要想,想着想着,就有思路了。心脏变强了,不被吓到,快速进入到后台运行,先想着。心平气和 不慌 上强度是正常的。硬件还有很重要的成本和工期的考量,外置条件更多,有约束不怕,反而能做出产品。
这就是以前学古文,读不懂就多读,它给大脑一个精加工的时间,读书百遍其义自现。
对于半导体行业周期性衰退,现在外部环境的复杂,用芯片用软件,不断地试,我比较赞同的是 H 型人才,焦虑也有点,想点办法自救 倒没有那么严重 只不过自己还是想做点事,看技术书成了业余时间的一个可以做的事,比看电视剧舒服点,有点正事,大脑也舒服。
我开始看儒释道,着眼于外部,中美的综合性的较量,会影响每个人,技术人更得要清醒,学习、原创,自己做的产品有没有实际竞争力。
《中国哲学简史》说的挺好,原来春秋战国时期,现在中国境内的各个小国,互相较量,最终融合,包括思想形成了现在中国的思想,不管我们懂不懂,其实底层是蕴含了很多儒释道的思想的。
现在的竞争是地球级的,除了中国之外,其实美国带头的是另一种思路,现在到了碰撞的时候了。我有时候想粟特人、匈奴人、金朝人这些文化慢慢消灭了,融合在中国文化里,未来也要较量一下的。狭路相逢勇者胜,总要努力一下的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,注意身体,休息,不焦虑。技术工作干好,其他多思考。自己的生活组织好,攒钱攒技能。办公室政治干不过就认。做自己的领导,积累一些,我写技术专栏有帮助,了解产品和销售,对自己足够了解,扬长避短。AI的技术,暂时看做是个人助手(如果真被取代,那就取代),现在就了解它,用上它。
灵敏一点,分一下哪些是消耗,哪些是储备。新的趋势有了,AI 能看懂多少看多少,毕竟有读芯片手册的功底,看点英文资料、技术资料还是可以的。放宽心,我感觉现在能用上的是自媒体角度,它处理文字等的效率是高的,至于代码,可以参考。如果真的被替代,那就替代好了。在此之前,该干嘛干嘛。硬件功底,修个东西还可以。